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课件(通用3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完成口语交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些导游词,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3、学习“日积月累”,积累对联知识,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将句子写具体、形象。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练习口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自己动手搜集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组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通过说来加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完成口语交际。2、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动手搜集资料。
三、课型、教学时数
课型:自读课
教学时数:5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引导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准备:媒体资源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话题,激发兴趣
1、谈话引题。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长城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那么我们该怎样保护文物呢?这节课,请同学们献计献策,说说如何保护文化古迹。
2、提出话题,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读一则关于长城的报道,说说读了这则报道得感受,在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保护长城的建议。还可以交流个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的情况,说说我们能为保护文物做些什么。
二、明确分工,小组交流
1、四人组成一个小组,人人参与讨论。
2、明确任务。每组重点选择一种破坏长城的现象,有针对行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打算。要摆明事实,讲道理,准备采取的行动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3、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汇报,评点鼓励
1、在小组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各小组将意见综合起来,有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组内同学作补充。
2、组织评点。不进行个人发言的评价,只评小组发言的情况。促进个体的合作、互助、培养团队精神。
3、奖励优胜小组,发流动红旗。
第二课时
一、资料链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其中第3、4自然段中“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616161616161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这一部分“黄、绿、朱红”等颜*,形容山上景物美,使人感到古*古香。我们在介绍景点时,也应该这样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
二、习作构思
1、确定自己要介绍的一处“世界遗产”。
2、抓住最能说明这处“世界遗产”特点的部分进行介绍。
3、介绍时,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
3、要注意提醒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4、模拟导游介绍时,表达要口语化,不能像是在背书。
第三课时
一、 开心点评
上节课,同学们纷纷交流了自己喜欢的景点,写出了经典的风关特*,注意了导游词的格式,但也又需要修改的地方。
二、 实践练习
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 指导修改
1、 学生互相修改习作。2、师举例谢盖某一篇习作
3、注意句式的运用,语句的通顺。
第四课时
一、 习作点评
1、 师谈此次作文的的大体情况。
2、 投影佳作,共同欣赏。
(1) 语言精练、优美。
(2) 介绍清楚了景点特点。
(3) 中心突出。
3、 投影病文,共同修改。
(1) 自由读。
(2) 指出毛病所在,并谈谈如何修改。
(3) 指导读修改后的习作,进行比较,促进提高。
二、 小节总结
本次作文,同学们都各有所获,知道了如何写导游词,及模拟当导游,学会了修改些景点的文章。希望以后继续努力。
第五课时
一、 提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我问要完成“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三项内容。
二、学习“我的发现”
1、投影示句。
2、学生读句。
3、比较两句有何不同。
4、学生试着写句子。
5、再读“我的发现”,加深理解。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读对联。2、指导学生读对联。3、学生试背对联。
四、完成“宽带网”
1、明确实践要求。可以是图片、诗句、也可以是故事、传说。
2、搜集处理资料。小组汇报交流。
作业布置:读对联、并背诵。
五年级语文园地六课件2
教学目标:
1、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2、赏析经典作品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借助书下注释学习《儒林外史》中断气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4、积累鲁迅名言,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思想风貌。
5、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6、学习写心得式读书笔记。
教学重点:
1、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2、借助书下注释学习《儒林外史》中断气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写心得式读书笔记。
教学准备:可提前阅读《儒林外史》或阅读其它名家名著。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到语文百花园,看,这里的花朵可真不少,看我们能从中采集到多少有用的花蜜呢?
(一)理解与运用
1、出示例句
●天空中挂着圆月。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读句子,边读边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3、哪一句更好?好在哪儿?(第二句好。因为这样写把由天空和圆月组成的画面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了。)
4、再出示几组句子让学生读读比比。例如:
●沙地上种着西瓜。
海边的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5、试着运用在句子中增加表示“什么样的”、“有多少(数量)”、“怎样地”“什么地方”等意思的词语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山坡上种着果树。
例:高高的山坡上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
●飞机降落在停机坪上。
例:一架飞机缓缓地降落在宽阔而平坦的停机坪上。
小结:学会把一个句子写完整,这对我们写作可是大有益处的啊!
(二)拓展与交流:
1、同桌分角*朗读P154两位学习小伙伴的话,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
2、分小组交流各自对本组某篇文章某种写法的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由各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交流的成果。
在汇报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三)阅读平台
1、本组课文带我们到中外名著中去游览了一番,下面就让我们再来共同欣赏《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中的一个非常有名的细节描写吧!
2、教师介绍《儒林外史》及作者简况。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也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心态以及在名利驱使下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对人物*格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对一个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和心灵刻画,成为“千古绝唱”,被人们津津乐道。
3、学生自由读文章,把文章读正确。
4、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严监(jiàn)生诸亲六眷(juàn)两茎(jing)
5、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文章表现了严监生怎样的*格?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7、在本课文中,严监生动作描写有哪些,你能找出来吗?
与大侄子的交流伸出两个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
与二直子的交流越发子的紧了把又*摇了几摇
与奶奶的交流那只手指着不动把眼闭着摇
与赵氏的交流点一点头把手垂下
8、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9、体会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小结: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心理对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四)积少成多
1、还记得《少年闰土》是哪位著名作家的作品吗?(鲁迅)
2、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积累几句鲁迅先生的名言,共同感知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思想风貌吧!
3、学生自由读,想一想每句话的含义,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背一背或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二、口语交际
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欣赏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相信同学们在课下也曾看过不少名家名篇,有很多情节使你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以“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为话题,继续开一次名著赏析会。
1、先来看看活动的建议,了解一下,自己在讲述和倾听是应注意什么?
2、自己先准备。
3、在学习小组内介绍。
4、小组推荐发言。
5、依据评价标准评出最佳讲解员。
三、习作
(一)谈话导入: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叫什么题目?是谁写的?文章主要内容讲什么?你为什么对该文兴趣浓厚呢?读了文章后,当时心中有哪些想法?
(课件出示写作要求)
(二)学习范文,进一步明确读后感格式:
1、学习《做事要有主心骨——读<爷爷吃鸡蛋>有感》一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是写读到的内容(画上圆括号),哪些地方是写读后的感想(画上方括号),注意:在这两部分中,哪部分是小作者重点写的?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地表达出了小作者读《爷爷吃鸡蛋》后的最真实的感受?(画上波浪线)
2、指名朗读课本,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3、师生共同归纳读后感的写作内容:
开头:交代篇名或书名,概括文章的大意或中心思想;
主干:结合原文,利用联想或议论,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深刻的感受;
结尾:简洁明快,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三)教师点拨,提醒注意事项:
1、用第一人称来写;
2、联系自己的实际时,一定要是真实的心得、体会,千万不要无病呻吟;
3、要略写原文内容,重点放在“感”上;
4、结合事例谈感受时不能变成记叙一件事情的习作;
5、除了写读后受到的启示、教育,也可写灵光一闪时的感悟、联想,也可评点原文中的好词佳句,总之形式多样;
6、标题要合适,可直接拟成《读后感》、《读有感》,也可采用正、副标题结合形式;
(四)学习文后的“指南针”。
1、默读“指南针”的提示:《学写读后感》,并注意文字后的图画中三个孩子说的话。
2、判断下列读后感的写法哪种正确,在括号里画“√”。
(1)有“读”无“感”()(2)有“感”无“读”()
(3)“读”多“感”少()(4)“感”重于“读”()
(五)四人小组内说说读了喜欢的文章后的体会。
(六)指名2—3人在讲台前说,大家边倾听边思考,随时指出口述的优缺点,教师相机点评。
(七)学生当堂习作,自己修改,教师巡视,酌情个别指导。
(八)同桌互改草稿,交由老师查阅。
(九)誊抄。
六年级上人教版《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六年级上人教版)。
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指名回答: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全课总结。
(二)给出一段材料,要求续写
1、小组讨论,设想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组长将意见汇总。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3、集体评议: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所设想的哪一种事情经过和结果更积极,更能激发人向上?
小结:虽然事情的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也可能在情理之中,但你的续写应该让人感到更积极向上,而不是消极低落。
回顾课文,自然衔接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回忆文章《少年闰土》,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揭示了闰土的形象?
2、在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也发生过令人难忘的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上一篇:家乡的龙山公园作文300字
下一篇:运动装创意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