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二语文诗经氓教案(优质3篇)

| 看看文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高一必修二语文诗经氓教案

2、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重点:

1、理清线索,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及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难点:领会赋、比、兴手法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相思;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浪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忠贞。

二、《诗经》简说

1、总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只称《诗》,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六义”:

1、内容体制:风、雅、颂。○

风: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宫庭乐歌;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2、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叙陈述。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鸟情”到“人情”,如是。

三、教学《氓》

《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它讲述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郎”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卫风氓》,去感受《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一)、诵读

1、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2、正音正字(先掌握文注中的生字,补充如下。)

匪(fěi)愆(qiān)将(qiāng)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

渐(jiān)裳(cháng)糜(mǐ)角(jiǎo)隰(xí)

匪来贸丝、匪我愆期:匪fěi非,不是。载:zài,文言助词。(多音字,另音zǎi,一年半载。)渐:jiān,“浸”意,如渐染。(多音字,另音jiàn,逐渐。)

3、朗读指导

诗中有几句最能集中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朗读时要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个*。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恋爱时期,旷野郊外,废墟墙头,有位姑娘,翘首期盼,不见爱人,焦急烦躁,泪花飞溅;爱人突现,欣喜若狂,手舞足蹈,高声欢呼。所以,前句要读得慢重低,后句要读得轻快高,女子对爱情的痴情陶醉,一读了然。

⑵、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六个“矣”字传万情,读法各不同。“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倾诉苦水,起调“矣”字宜重而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日复年复,怨情顿生,“矣”字语气加重,语调升高。“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拳脚相加,家庭*,女子内心由怨生恨,“矣”字语气更重,语调更高。“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女子的情感由恨转而为悲。感情抒发达到高潮,朗读时“矣”字高重到了极点,可谓大放悲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心反思,感慨万千,情绪由激动转为平静,“矣”字语气趋为平缓、低沉。

⑶、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一个感叹号,包含了痛苦、伤心、绝望、无奈、怨恨??该何去何从呢?“算了吧”,果断退身,冷静而觉醒,坚强而果断。故宜读得高而重。

4、示范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5、自由练读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二)、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借助课下注解理解诗歌,注意常用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如:

言:言既遂矣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静言思之句中语气词,无实义。

通假字:于—吁说—脱泮—畔

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三岁贿宴)

活用的词语: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2、请一位同学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明确: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到最终被遗弃的故事。

(三)、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大意,并从每节中找出体现中心的诗句。

提示: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许婚,结婚。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五章,陈述婚后不幸遭遇和回娘家不被理解的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明确:一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三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四控诉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五、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六、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自主合作探究,研习重难点。(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研习。)

1、《氓》按情节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思路)

明确:全文是按“恋爱——婚变——决绝”的思路叙述的。

2、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婚恋三部曲,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结构)

明确: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思想上也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格变得清醒、刚烈。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情暴躁。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用情不专、始乱终弃,*情暴虐。

高一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整理2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

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

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

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

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

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8.烈:

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

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

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9.阳: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③温暖。如:春日载阳。

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10.孔:

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②很,甚。如:孔武有力。

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11.华:

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

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

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

⑤精华。如:物华天宝。

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12.思:

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助词,无实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3.戒:

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

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

14.雨:

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②离散。如:一别如雨。

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3

深入剖析曲线运动:从现象到本质

一、 引言:从直线到曲线,探索运动的奥秘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简洁明了的直线运动。然而,现实世界远比理想模型复杂多变,运动的轨迹也不仅仅局限于直线,更多地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曲线形态。从天体的运行到微观粒子的轨迹,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抛物线到复杂多变的曲线运动,无不体现着曲线运动的普遍*和重要*。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曲线运动的本质,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并通过实验探究揭示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二、 曲线运动的本质:速度的方向

1. 回顾与思考:

在正式学习曲线运动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已经学过的直线运动。

什么是直线运动?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通过回顾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2. 观察与思考:

观察我们身边的例子,比如卫星绕地球运动、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转弯的火车等等,我们会发现这些运动的轨迹都呈现出曲线形态。那么,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还有什么区别呢?

观察教材P32图6.1-1和图6.1-2,思考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和飞出去的链球,它们沿着什么方向运动?你能否猜测一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呢?

3. 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观察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教师演示教材P32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球在离开轨道时的运动方向,从而得出结论: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是切线方向。

4. 深入理解:

什么是曲线的切线?

如何确定曲线运动中某一点的速度方向?

结合教材P33图6.1-4阅读教材P33前两段,加深对曲线的切线的理解。阅读教材P33第四段,试着分析推理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

由于速度是矢量,只要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改变,也就具有了加速度,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三、 曲线运动的条件:力的作用

1. 提出问题:

既然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这个力有什么特点呢?它与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 实验探究:

为了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

器材:光滑玻璃板、小钢球、磁铁

实验步骤:

1. 让小钢球在水平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2. 思考如何利用磁铁使小钢球:

加速仍做直线运动

减速仍做直线运动

做曲线运动

实验现象与分析:

1. 直线加速: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2. 直线减速: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3. 曲线运动: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成一夹角。

3. 得出结论: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 实践应用:

飞机扔*,*为什么做曲线运动?试着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曲线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它的轨迹是曲线。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化,是曲线切线的方向。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曲线运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