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译文鉴赏(热门3篇)

| 看看文学

导语: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据《新唐书》,他的作品包括《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传,还有《李义山诗集》。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译文鉴赏

作者: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释: 1、半笼: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出自《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即香獐,这里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传说中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山采*,遇二女子,留半年才返回乡里。后来也用来典指“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译文: 你说来相会是空谈,而去后便无影无踪。 月斜斜挂楼上,五更的钟声悠悠。 梦中为远离而哭泣,却难以呼唤归来; 清晨,墨迹还未浓郁, 匆匆写就一封书信。 烛光映照着被褥, 模糊间似金翡翠; 麝香轻轻飘散, 绣花帐幕柔软轻盈。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蓬山遥远, 而你所在的地方, 比蓬山更加遥远,隔了一重重山岭。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情愫的诗。诗人描绘了女主思念远别情郎的心情,表达了对好景不常在的遗憾。首联写了未能如约相会的愧疚与思念,上句描述失约的情景,下句描述醒来时天已经亮了。颔联描绘了远别的心情,上句写了梦中思念成泪,下句写了醒来后匆忙写信。颈联写了往日爱情如梦幻般虚幻,上句描绘床上被褥的情景,下句描绘了帐幕中麝香的氤氲。末联写了情郎已经远去,深深怨恨之情不自禁,比喻了离别之地更胜蓬莱仙境隔阻重重。李商隐的诗作善于将生活中的琐事转化为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意超然脱俗,达到完美的境界。然而,也正因此,李商隐的诗作常常显得深奥难解。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手法2

李氏的爱情诗写得最佳的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大概与他沉沦的身世遭遇有关。下面是李商隐无题诗赏析手法,欢迎参考阅读!

无题-李商隐

《无题·其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本诗也许还有别的寓意,但作为爱情诗却是几无异议。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无题-李商隐

《无题·其二》

作者: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解】:

1、金蟾句:意谓虽有金蟾啮锁,香烟犹得进入。金蟾:旧注说是"蟾善闭气,古人用以饰锁"。啮:咬。

2、玉虎句:意谓井水虽深,玉虎犹得牵丝汲之。玉虎:井上的.辘轳。丝:井索。汲:引。

3、贾氏句: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贾女又以晋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赠寿。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掾:僚属。少:年轻。

4、宓妃句:魏曹植曾作《洛神赋》,赋中叙述他和洛河女神宓妃相遇事。宓妃:指洛神,传说为伏(宓)羲之女。留枕:这里指幽会。魏王:曹植封东阿王,后改陈王。

【韵译】:

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

荷花塘外的那边,传来了声声轻雷。

有锁纽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

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贾女隔帘窥韩寿,是爱他年轻貌美,

魏王梦见甄氏留枕,赋诗比作宓妃。

呵,我这颗心不再与春花一同萌发;

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烟灰。

【评析】:

这也是艳情诗,是回忆前情的。诗写一位闭锁深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开首从眼前景致说起,再以物为喻;金蟾虽坚香烟可入;井水虽深,辘轳可汲,我岂无隙可乘?接着用贾氏窥帘,幸而缘合,宓妃留枕,终属梦想的典故,说明相聚皆成幻梦,归结出莫再相思,以免自讨苦吃的意念,创出了"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

全诗善于运用比喻、典故和强烈对照的手法,把抽象的幽思和爱情形象化,显示了美好爱情的被毁灭,使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李商隐《夕阳楼》翻译赏析3

夕阳楼

唐代: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人的一生总是非常多的波折,花明柳暗之事让人兴起无限愁绪,就像尽力登上很高的城楼才发现更高的楼还在前方。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仰望天空,万里寂寥,只有一只孤雁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飞去,但到了这个时候,忽然才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日的孤雁一样孑然无助。

这首诗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艺术的手法来诠释心中的愁绪和感慨,读起来沉郁真挚,依稀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楼*、孤鸿飞翔的画面。李商隐用他生动的笔墨,既写出了夕阳楼的真实风景,也尽情倾诉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首两句”是倒装语。“花明柳暗”的风景是在“上尽重城更上楼”后所见。但第二句对于第三句的“欲问孤鸿向何处”,又是顺叙。可见诗人构思炼句之巧妙。像《登乐游原》一样,诗人的身心异常疲累,灵与肉遭受着痛苦的煎熬,心灵的宇宙愁云密布,内心深处感到异乎寻常的压抑与孤独。所以诗人“上尽重城更上楼”时,不愿,不甘,乏力,又无可奈何,“上尽”,还要“更上”,成了一种负担,一种难以承受的体力和精神的负担。这与王之涣“更上一层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诗人登楼所见景物有二:一曰花明柳暗。二曰悠悠孤鸿。众所周知,任何诗人描摹景物,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审美选择,并把选择对象在自己的心灵中加以主观化的熔铸。成为诗人自己的经过改造了的景物。《夕阳楼》诗中所出现的“花明柳暗”,说明时值春*烂漫的季节,大自然本应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天地。但是李商隐却没有“峰回路转”、“又一村”的那种感觉,而是把弥漫在诗人自己胸际黯淡的愁云,又转而弥漫到“花明柳暗”的景物之上,使如许春*也蒙上了一层万里愁云万里凝的黯淡*彩,而且诗人胸际的愁云又放而大之,弥漫充塞到了天地间,成了“绕天愁”,此愁不同于它愁,此愁悠长、纷乱。李商隐诗在遣词造句上是非常讲究的,同一事物,他不说“柳暗花明”,而写成“花明柳暗”,词序排列由明而暗,而愁,以显出情绪变化的层次,如按通常“柳暗花明”的说法,便乱而无序了。由此可见诗人对意象的关注,造境的巧妙。

诗中三、四两句专就望中所见孤鸿南征的情景抒慨。仰望天空,万里寥廓,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逝去。这一情景,连同诗人此刻登临的夕阳楼,都很自然地使他联想起被贬离去、形单影只的萧?龋?幽谛纳畲τ砍龆韵?炔恍以饧实耐?楹颓巴久?说墓厍校?视小坝?省敝?洹5?降贝耸保?鲇侄傥蜃约旱纳硎涝?匆埠驼馇锟展潞枰谎?萑晃拗?⒚烊晃奘剩?嫠?健安恢?硎雷杂朴啤绷恕U饬骄涫?暮么Γ?饕?谟谒?媲械乇泶锪艘恢痔厥馊松?逖椋阂桓鐾?楸鹑瞬恍以庥龅娜耍???从幸馐兜剿?约涸?凑?秦叫肴嗣峭?榈牟恍艺*欢?彼?坏┖鋈灰馐兜秸庖坏闶保?狗⑾至??枳约和?榈娜硕疾辉儆辛。“孤鸿”尚且有关心它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这里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冯浩说三四两句“凄惋入神”,也许正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而“欲问”、“不知”这一转跌,则正是构成“凄惋入神”的艺术风韵的重要因素。此诗体现了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