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教案(精选3篇)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上是在描写秋天。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捕捉到了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来临开始写起,描述了秋天缤纷的*彩、丰收的景象,以及深秋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以秋雨作为线索,巧妙地串起了秋天的众多景物,整体上展现了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
学习目标:
认识8个生字,写出12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如“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热、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能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体验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艺术化的语言。
教具准备:收集树叶或图片(如银杏叶),录音机,磁带,课件等。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大地经历了春雨的滋润、雷雨的洗礼,而秋雨姑娘又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天的雨既美好又神奇,令人陶醉。
二、情感朗读,感受美景
教师:你们喜欢《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吗?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带着感情朗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起欣赏。
学生选择朗读,其他同学认真聆听。
组织学生评价刚才的朗读,总结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建议。
三、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秋天的雨? (同桌交流,再指名汇报,教师适时板书:颜*、气味、声音。)
过渡:好,同学们,你们想看看秋雨的颜*、闻闻秋雨的气味,还是听听秋雨的声音呢?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阅读后的收获。
组织学生班上汇报,教师点评并引导朗读体会。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的雨吗?说说你们喜欢的原因。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丰收、欢乐)
学生合作,配乐朗读全文。(使用钢琴曲《秋天的私语》)
鼓励学生进行自选作业,如收集描写秋天的词句、绘制秋天的景物、与家人一起秋游等。
三年级语文上册《雨》教案2
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适应*、实用*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应是与时俱进的。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三年级语文上册《雨》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摘抄形象生动的语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
教学难点体会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找三位同学分别按段读书。其他同学思考:“这场雨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下的?下雨前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断,因为人们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里高兴,这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联想到整个庄稼地,果园和人们快乐的心窝。说明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视觉和嗅觉并用,从天上的太阳,观察到地上的树木,突出太阳的亮”,树叶的“绿”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这场雨的及时和适度,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一)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继续练习了抓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进行学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三)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从“三个儿子”到“一个儿子”—— 对《只看见一个儿子》教学设计的思考
这篇教学设计以“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什么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核心问题,并最终落脚于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引导他们关心父母、关心他人。总体思路清晰,环节设置较为合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
一、 挖掘文本内涵,提升教学深度
(一) 质疑引题,激发学生思考
教学设计以“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呢?”这一问题导入新课,能够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将这一问题设计得更具体、更具指向*,例如:
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他的语气是怎样的?
老爷爷为什么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个儿子”指的是谁?
你觉得老爷爷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这些更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进入文本,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
(二) 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1. “三个儿子”的对比分析
教学设计中,仅仅要求学生找出“三个妈妈讨论自己儿子的部分和的不同表现”,而没有深入挖掘三个儿子各自的特点以及他们背后的深层原因,不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语言描写: 三个妈妈是如何夸奖自己的儿子的?他们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动作描写: 三个儿子面对妈妈提着沉重的水桶,分别作何反应?
心理描写: 从他们的行为中,你能体会到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前两个儿子只顾着展示自己的才能,对母亲的辛苦视而不见,而第三个儿子则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爱和关心。
2. “一个儿子”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中,对于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关键问题,只是简单地概括为“老爷爷认为,心中有妈妈,知道怎样爱妈妈的儿子才是妈妈的儿子”,缺乏深度和力度。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老爷爷为什么说“不对吧”?他想反驳什么?
老爷爷眼中“真正的儿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老爷爷的话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通过对老爷爷语言的细致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儿子”并非指数量上的减少,而是指精神层面的升华,即只有懂得爱和感恩,并将爱付诸行动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 丰富朗读形式,增强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中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朗读方式:
分角*朗读: 让学生分别扮演老爷爷、三位妈妈和三位儿子,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展现人物不同的*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配乐朗读: 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情感体验。
表演朗读: 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编自演,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 拓展延伸活动,深化主题思想
教学设计中,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例如:
续写故事: 三个儿子听了老爷爷的话,会有什么反应?他们以后会怎么做?
开展调查: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孝敬父母的行为?你打算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
制作手抄报: 以“孝敬父母”为主题,收集相关的故事、名言警句等,制作精美的手抄报。
三、 结语
上一篇:关于鱼肝油的用量
下一篇:大学社会实践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