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汇总3篇)

| 看看文学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能够应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正方形、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准备:

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正方形:老师: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图形,它是什么?正方形有什么特点?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我们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长呢?

激发学习兴趣:老师:现在我有一个问题需要你们帮忙解决。假设我的小女儿丫丫要装修自己的房间,我们需要计算一些数据。你们能帮助我吗?

二、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

情境引入:老师:同学们,丫丫想要一间漂亮的房间,我们要帮她计算地砖的周长,看看我们需要多少材料才能完成装修。你们愿意帮忙吗?

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展示实物(地砖):让学生观察地砖的形状。

方法一:10

+

10

+

10

+

10

=

40

10 + 10 + 10 + 10 = 40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

×

2

+

10

×

2

=

40

10 \times 2 + 10 \times 2 = 40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

×

4

=

40

10 \times 4 = 4010×4=40厘米

全班讨论:讨论哪种方法更易记,更简便,以及为什么如此。

=

4

×

边长

周长 = 4 \times 边长周长=4×边长。

练习:

基础练习: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解释。

(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数学与生活:提出实际问题,如计算照片边框长度、窗帘花边长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实践活动:

分组活动:让学生用多块地砖拼成大的长方形,并计算其周长。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还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深入浅出“年、月、日”:打造小学数学时间观念之旅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掌握相关知识,包括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天数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较长的时间观念,并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5分钟)

1. 口算练习,激活旧知 :

教师以口算的形式,带领学生复习时间单位“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做好铺垫。

例如:

- 2小时= ( ) 分

- 60秒 = ( ) 分

- 60分 = ( ) 小时

2. 问题引导,引入新知 :

教师提问:“除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你们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天、星期、月、年”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年、月、日”。

二、 认识年历,探索时间规律 (20分钟)

1. 观察年历,认识年、月、日 :

教师引导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年历,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年、月、日”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一年有几个月?

-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

- 哪些月份是31天?(大月)

- 哪些月份是30天?(小月)

- 二月有多少天?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配合演示,例如用不同颜*的粉笔圈出大月、小月,并板书“大月”、“小月”的概念。

2. 寻找节日,体验时间意义 :

教师引导学生在年历上找出以下节日所在的日期,并说出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 儿童节(6月1日)

- 元旦(1月1日)

- *节(10月1日)

- 教师节(9月10日)

- 劳动节(5月1日)

- 妇女节(3月8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抽象的时间概念与学生熟悉的节日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时间单位“月、日”的实际意义。

3. 标记生日,建立时间联系 :

教师引导学生在年历上用铅笔圈出自己的生日,并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将时间概念与自身经历联系起来,强化对时间单位的感知,并体会到时间的流逝。

三、 探究平闰年,深化时间认知 (15分钟)

1. 问题引导,引发思考 :

教师提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

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月份天数的特殊*,为引入“平年”、“闰年”的概念做好铺垫。

2. 观察对比,认识平年与闰年 :

教师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引导学生观察二月份的天数,并引入“平年”、“闰年”的概念。

- 二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

- 二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3. 阅读思考,理解闰年判断方法 :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内容,并讲解闰年的判断方法:

-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剩下的时间累积起来,大约每四年就会多出一天,这一天加在二月份,这一年就是闰年。

- 判断闰年的方法:

- 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

- 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4. 课堂练习,巩固平闰年判断 :

教师出示下列年份,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 1605

- 1840

- 1902

- 1944

- 1955

- 2100

- 1976

- 1987

- 1994

- 2400

四、 趣味记忆,掌握大月小月 (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儿歌、顺口溜等多种趣味方式,引导学生记忆大月、小月,例如:

- 拳头记忆法:握紧拳头,从食指关节开始,凸起部分代表大月(31天),凹陷部分代表小月(30天),二月除外。

五、 课堂小结,回顾提升 (5分钟)

1. 回顾知识,梳理重点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 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思考 :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例如:

-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时间?

- 时间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六、 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本第49页练习。

2. 观察家里的日历,找出今年的闰年是哪一年。

3. 制作一张自己的时间计划表,并坚持记录一周时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的相关知识,还能够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时间观念,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重构小学数学“小数的*质”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质,本教学设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 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将抽象的小数概念与具体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小数奥秘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知小数的产生

“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小数?”

“你能说说这些小数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和思考,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存在,并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续学习小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二、 探索新知

(一) 动手*作,探究小数的意义

1. 利用正方体模型,直观展示小数的含义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为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做好准备。

2. 涂*表示,深化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涂*表示,将抽象的小数与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即小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这些小数的整数部分都是0,为什么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不同呢?”

“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表示什么?与整数部分的数字有什么关系?”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小数吗?”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思考,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深化对小数的理解。

(二) 借助数位顺序表,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

1. 复习整数数位顺序表,引出小数数位顺序表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整数数位顺序表,为学习小数数位顺序表做好铺垫,帮助学生建立起整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

2. 扩展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 通过扩展数位顺序表,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数部分各个数位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

3.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小数的进率规律

“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整数和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帮助学生发现小数的进率规律,并理解整数和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

三、 课堂活动

1. 巩固练习,强化对小数*质的理解

基础题:读、写小数,比较大小,说出小数的计数单位等。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小数*质的理解,并提高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游戏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数轴游戏”: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在数轴上找到对应的小数。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对小数的认识。

1.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梳理知识框架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2. 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养成反思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五、 板书设计

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板书内容: 小数的*质

小数的意义: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小数的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10

小数点: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线

设计意图: 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通过以上优化,相信这节“小数的*质”课能够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并为他们今后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