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和鹿》教学反思(热门3篇)
《狮子和鹿》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8课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通过描绘鹿的经历,深刻地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两束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细长的腿。随后,故事转向狮子扑来的情节,鹿凭借四条细长的腿逃脱了狮子的追击,但它美丽的角却差点让它丧命。这篇课文情节紧凑,前后分明,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在这样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关于外在与内在、优点与缺点的深层次道理。
作为这篇课文的授课老师,徐老师对其寓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意识到,如今的小孩子们往往过于注重外在的美丽,比如衣着的华丽,而忽视了内在的完善。同时,他们可能会习惯*地挑剔他人的缺点,而忽略他人的优点。基于这些观察,徐老师决定将这篇看似简单的略读课文作为本次精品课程的探究对象。
叶圣陶曾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因此,略读课文的目标是抓住重点,学以致用。经过科组的讨论与分析,明确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体会故事中的深刻道理,理解鹿对自己腿和角的不同态度,而不只是字面上的内容。在教授课文时,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无需逐字逐句的分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运用他们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
针对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的特点,徐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了解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边读边想的方式读懂课文。
与同伴交流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带着个人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将故事中的道理与自身生活实际结合,全面理解事物和他人的优缺点,从而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接受科学的思维方法教育。
在明确了目标后,徐老师开始了第一次授课。在课堂上,他通过设定巧妙的导语,将学生引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在茂密的丛林中,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其中有一只漂亮的鹿,它非常渴望与大家成为朋友。这天,老师把它请到了课堂上,大家欢迎它吗?(展示鹿的图片)你最吸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角)鹿也……”接着,徐老师提出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鹿经历了哪些事情,并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狮子和鹿的故事。”这种导入方式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接下来,徐老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要求他们读准读通,并感受课文的内容。在自由读、个别读、领读、跟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配合下,学生的朗读变得有声有*,情感也较为丰富。学生在读后分享了自己的启示,大多数能指出:“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有用,难看的东西也可能有其价值。”这些反馈表明,通过多读,学生对寓意有了一定的把握。但在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将课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时,举手回答的学生较少,讨论也显得有限。这说明课文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脱节,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联系。
为了改善这一点,徐老师决定将寓意中的道理实践到课堂中。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带着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进入文本,通过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进而欣赏和评价文本及生活中的人和物。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从文本中获得的道理,避免知识的死板和脱离实际。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际*作,将故事中的道理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中。首先,徐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环节,让学生们谈谈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外在的美丽与内在的价值之间的关系。然后,徐老师通过角*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鹿和狮子的故事情节,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的寓意。在角*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角与腿的不同作用,并对故事中的道理有了更加生动的理解。
徐老师还设计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如何全面看待事物和他人。例如,他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在班级活动中发现的他人的优点,并讨论如何将这些优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故事的寓意,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掌握了《狮子和鹿》的主要内容和寓意,还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徐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 教学设计2
《狮子和鹿》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狮子和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理念
以朗读为根本,以感悟为核心,以敏化学生对文中叹词的语感为手段*文本言语表达形式之秘妙,推进文本解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发学生对叹词表达作用的敏感。
1.教师板书“唉”,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这个词。[如果学生读得干瘪,教师则加上破折号,让学生再读:“唉——”;]
2.教师与学生对话,在情境中说:“唉——”
师:这个词在不同的句子当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呢,咱们来试一试。放学后,你看到老师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你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唉——
师:被老师误解,受了批评,有口难辩,你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唉——
师:上街买东西,你却留意到一个年老的乞丐坐在地上,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你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唉——
师:你们看,同样一个“唉——”,在不同的句子中就表达不同的情感。第一个“唉——”表达的是无奈,第二个“唉——”表达的是不满,第三个“唉——”表达的是同情。像这样的叹词,在第28课《狮子和鹿》当中有很多,你们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它们读好!在开始练习朗读之前,老师先教大家念两个含有多音字的词语:倒dào影、向前奔bēn去。
二、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巡堂,倾听,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几个学生朗读。
2.请1位同学朗读课文1-4自然段,反馈读正确、读流利的情况。
3.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情况:(1)纠读读错的地方;(2)评价几个叹词的朗读情况,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这一声“啊!”中体会到的情味。(3)训练学生反复朗读“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体会“唉,”中的情味。
4.教师与学生对话,把两次朗读、感悟之所得连起来说:我体会到。
5.教师过渡:一个字,一个词,在句子中都它独特的表达情感的作用——文章中的“啊”和“唉”多有情感表现力!句子一定不能读错,更不能读漏,读错、读漏就会影响情感表达。认真听老师朗读第5自然段,要仔细听。
6.教师朗读第5自然段,故意漏掉“哎呀”一词,让学生指出来后,再让学生把“哎呀”加进去朗读,体会这个“哎呀”为什么不能掉?
7.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感悟之所得:这个“哎呀”里面,藏着鹿的,藏着鹿的,藏着鹿的……,带着这样的心情,你来读一读第6自然段的前面两句话。
9.学生照样子练习朗读6、7两段。
10.学生齐读反馈6、7自然段的朗读效果,教师抓住最后一句话“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让学生加入一个适当的叹词,赛读,体会句子所传达的情味。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我体会到。
三、分段概括,连起来说,比照感悟,体会道理,回归整体。
1.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先写鹿来到池塘边喝水,在水中看见了自己的倒影,他觉得。再写鹿被狮子追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2.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体会。
3.教师小结“叹词的表现力”之后,学生抄写积累文章中含有叹词的句子。
离子教学反思3
离子(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意识到学生初次接触原子构成的微观概念时可能会感到陌生。因此,我调整了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核外电子排布的思考上。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离子的概念,我进行了一些改进,例如使用投影展示了1至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促使学生讨论总结了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质的关系,为他们在接下来学习离子的课程中打下了基础。
对于整体基础较好的班级,我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进行了全面的讨论,使教学过程更为连贯流畅。
离子(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再次使用了投影展示1至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照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了归类总结。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讲解了离子的形成过程,并逐一列举了1至20号元素的原子在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我介绍了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离子和阳离子,以及*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
课后,我要求学生记忆常见离子符号,以帮助他们巩固理解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概念。在讲解化合价时,我简要介绍了化合价的确定,这样对成绩较好、知识接受较快的学生来说,就不必死记硬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要求他们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即可。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认为我成功地实现了“既让优生吃饱,又让成绩差的学生吃好”的目标,取得了因材施教的良好效果。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课改是一项艰巨而又长远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探讨。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
下一篇: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总结